查看原文
其他

他愿用“进山”,换你“出山”!

黄婧 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 2024-05-07
传承清华精神  服务校友成长

从北京到湖南沅陵,1600公里,先乘飞机2个半小时到长沙,再转汽车4个小时到沅陵。如果从长沙中转,去往湖南的其他地市州,也都能在一天内抵达。这些路线,现在的张帆一年要往返多次,早已非常熟练。


但1989年秋天,他拿着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从沅陵的小山村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时,整整走了四天四夜。开开停停近40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如今也时常在他梦里咣当咣当。


“我比更多人理解,乡村孩子要走进大城市,背后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也更懂得他们要真正融入社会,需要接受多少变化。”


张帆


社会的痛点,就是公益的起点


人生的前20年,张帆经历过每天往返十几里山路去邻村读小学的奔波,体会过辍学当农民的滋味,重返校园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湖南省重点高中沅陵一中。20岁,他成为沅陵县恢复高考后第一个考上清华的人,至此终于走出了大山。


这条“出山”之路走得艰苦,当时他也没想到,人生后来兜兜转转,目光萦怀之处竟然还是湖南的这些大山,是那些和自己当年一样的乡村孩子们。


正因为懂得这份不易,在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的第二年,张帆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基本生活,就联合同样毕业于沅陵一中的5位同学和师弟,凑钱在高中母校设立了奖学金,定向资助学习勤奋但家庭困难的学弟学妹们。


奖学金的名字叫“赢帆”,“就是考赢张帆的意思,我考上清华以后,在学校里成了标杆。我希望同学们能超过我,起码要有这个志气。”


赢帆奖学金做了7年,虽然一年只能资助五六个孩子。但这个微小却持久发光的火苗,为张帆的人生照亮了崭新的一面。2008年,他获得清华创投的1000万奖金,马上拿出300万和两个朋友一起,发起成立了湖南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


两年后张帆创办了自己的投资公司源慧创投。事业转向新航道,人到中年迎来各种挑战,压力聚集之下,不少朋友都劝他,此时不是继续做公益基金会的好时候,不如先放一放。


但是清华人特有的韧劲和执着告诉他,既然认定了是今生必须要做的事,那就要坚持下去,即使有困难也不会放弃。


张帆(中)2015年在沅陵县一中参加弘慧班的活动


不仅如此,因为基金会多年找不到合适的秘书长,2015年张帆更是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全身心投身教育公益,做一个全职的志愿者,自己承担了基金会秘书长的工作。


打通商业和公益


做公益,钱和人都是挑战。从2015年到2020年,张帆带着问题在各处寻找答案。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哈佛肯尼迪学院、美国乔治城大学、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都留下了他孜孜不倦的身影。一系列理论学习打开了一个工科生人文社会的一面,也重塑了他对公益和社会发展的认知。


这期间,张帆在耶鲁大学拜访了一个跟湖南关联度很高的机构——雅礼协会。这个协会由三个耶鲁大学的毕业生于1902创立,目的是利用耶鲁的资源服务中国的社会发展,具体方向是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教育和医疗行业。


今天很多人不熟悉雅礼协会,但是他们创办的湘雅医学院、雅礼中学切切实实帮助了几代湖南人。最让张帆震撼的是,这个机构已经延续了100多年。创始人早已去世,但组织还在发展,仍然和湘雅医院保持着国际交流,每年雅礼中学都有一位老师去耶鲁进修,耶鲁大学也会招募6~10个本科毕业生到雅礼中学支教。


张帆看到了一个自己理想中的NGO组织的模样。“它的存在有大格局、有全球视野,同时落点很微观。组织虽然小,但生命力很强,因为它的使命和价值点就是立足于服务某一个社群。足够聚焦的话,一件小事的生命也可以穿越历史。”张帆说,“回过头来思考如何打通公益和商业的时候,我就有基础了。”


张帆的商业是做创业投资,他对自己的商业模式进行了机制变革,在创投基金的合伙协议(LPA)中明确约定,基金的所有投资人都承诺将基金未来收益的30%捐赠给公益。在选择投资对象的时候,投资团队在正常的商业尽调评估之外增加对创始人的公益情怀的评估,并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和ESG能力进行评估。


渐渐地,同行者越来越多。创办源慧创投13年,张帆投资了近80多家企业,其中50多家企业成为弘慧基金会的捐赠人和公益伙伴,有9位被投企业的企业家成为弘慧的理事,甚至有4位企业家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


让他深感幸运的是,这一路走得并不孤单。超过100位清华校友参与了对弘慧的支持,前后有9位校友成为弘慧的理事和荣誉理事,许志翰、童之磊、钟佳福、吴勇、郑勇军、戴建春、吴海燕和姚颂都是长期深度参与弘慧公益活动的清华人。


2021年起,张帆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转回创业投资,希望打通商业和公益,让科技和商业为乡村教育公益造血赋能。同时他依然保持将30%的精力投入公益。随着时间的积累,弘慧基金会目前已经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张帆的商业不仅创造了财富,也在促使更多企业和企业家投入公益事业。


张帆大哥


投资场上大家称呼张帆为“帆总”,在家乡,弘慧学子不管是已毕业多少年还是仍在中学读书,都叫他“张帆大哥”,连名带姓地叫,透着一股校园里的质朴。


弘慧学子参加活动


张帆大哥全心全意地关注这些孩子们,当弘慧资助的孩子在1000个以内时,张帆能做到和每一个孩子都很熟悉。现在资助的孩子已经超过7000个,张帆仍然保持着参加活动的高频率,在城市间不知疲倦地往返。


他知道,孩子的成长最需要的是陪伴。因此弘慧也一直致力于构建陪伴体系,“筑梦计划” “星火计划”、营地计划都是弘慧精心打造的陪伴品牌。


在营地计划之一的“公益成长营”里,高三的同学们分小组提出不同的公益议题,在北京找到对应的机构做调研、修改,最终在结营仪式上进行路演。张帆邀请捐赠人带着钱来参加,给最后通过的项目捐1000块钱,让同学们真正实施起来。至今经过弘慧孵化依旧在运行的公益项目有五个,有的已经进行了五六年。即使当时的参与者们已经上了大学,分散在不同的城市,项目也仍然在进行中。


种种努力,都是为了让乡村的孩子们建立起与社会的连接。就像弘慧的目标:让每一个乡村孩子有尊严有担当地融入社会。有尊严,意味着自尊、自强、自爱。有担当,意味着勇于承担、有使命、有作为。


弘慧学子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作品


乡村孩子并不是只有读名校、留在大城市才算成功。二本三本的大学生,未来能够自食其力,还能在成长过程中帮助学弟学妹,甚至回馈母校和家乡,就是非常成功的示范。


一条入局的“鲶鱼”


张帆观察到,阻碍乡村教育发展的首要原因不是缺钱,而是当地政府、校长老师、学生及家长的观念。“只有本地教育力量起来了,乡村教育才有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民间公益机构应该如“鲶鱼”入局,教育不靠它,但是需要它。


助学是很多教育公益组织的主要项目,但弘慧的重心其实不在此,而是致力于推动乡村教育本身生态的变化。弘慧最近正式成立了县域中心,在落地生根的重点县域聘请了县域主任,积极连接本地教育人的关键结点,成为县域教育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做鲶鱼要躬身入局,亲自参与。张帆通过对孩子们的陪伴,深度参与乡村教育,在过程中不断思考,沉淀。2022年,弘慧把14年实践中形成的教育理念汇集出版,在书中张帆提出一个适合乡村孩子教育的“三力模型”,即学习力、生活力和社会力。


图书出版后,弘慧在乡村学校招募志同道合的校长,请校长们围绕三力模型提项目,弘慧提供资助,希望能做出适合当地情况的长期校本课程来。2022年项目一推出,就有二十多个学校参与,2023年增加到四十多个。


做鲶鱼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聚焦自己的地域。“所以我们基本上是一个县一个县去做,未来还要进一步下沉,到乡镇去做。”张帆说。


乡贤弘慧


乡村是一个社会的毛细血乡土文化孕育了弘慧的生命力,慧生在乡村,长在乡村,必将回到乡村。


 “你最终要回到人,要把人连接起来。”重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人与土地之间的连接,这是张帆希望弘慧能做到的。


弘慧活动


弘慧的月捐人会收到定期的邮件汇报,有时是财务公示,有时是项目开展的报告,有时是一位弘慧学子写给不知名的捐赠人的信。


成长起来的弘慧学子从受助者变成助人者,成为反哺家乡的行动大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的弘慧学子石富,在西南大学任教并已获评副教授,他也是弘慧最新一届监事会成员。2001年毕业的第一名弘慧学子杜珍梅,如今是弘慧的全职工作人员。


在校的孩子们受益于前辈的捐赠,受到朋辈的影响,与家乡建立起连接,慢慢形成了地域的归属感。这种有根的教育会让你知道你是谁,从哪里来。


这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但落实还是要从微观上做积累和探索。


现在弘慧资助的孩子大概分布在11个县,其中做得比较深度的有七八个。张帆从不吝啬分享这么多年经验积累形成的理念、机制,他把弘慧作为一个样本,欢迎别人参照和模仿。


在张帆的推动下,家乡沅陵县在2022年4月成立了沅梦教育发展基金会。他希望沅梦能成为沅陵县的“弘慧”。弘慧是一个代名词,是新乡贤回馈家乡的新方式,也是乡村社会精神家园的试验田。


利己与达人


“很多人觉得慈善是解决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我认为公益或慈善很难解决经济上的共同富裕,但它是实现精神上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张帆说。


精神上的共同富裕是让每一个人都变得更美好,能达到这种目的的公益不是简单的奉献和付出,而是彼此成就。


弘慧的价值观是利己达人,这些年张帆常常觉得自己内心变得越来越丰富、有力量。因为有公益的驱动,他读了很多书,到处走访,打开眼界。甚至商业上也因此受益,“因为心态更开放了,我跟人相处的方式不一样了,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商业机会。”


2014年国庆节,张帆和女儿一起在桑植县走访乡村学校,现在女儿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读大四


张帆的大女儿也考入了清华,正在读大四。女儿从六年级起就跟着爸爸去乡村走访,长大后又去湖南支教,和弘慧的学生一直保持沟通。爸爸的坚定影响着女儿,也让女儿对他多了一份发自内心的认可。


“因为你的热爱和投入,你获得的东西会比别人更多。”弘慧成立15年,张帆是这样走过的。


在张帆的人生地图上,沅陵是起点,清华是重要的里程碑,而弘慧教育基金会则是他不断扩展的目的地。


虽然在商业投资领域取得了不凡成就,但张帆真正的成就,在于他对教育公益的热情和对乡村孩子的托举。张帆的路,不单连接着乡村与城市,更连接着他对故乡的承诺和对未来的投资。


人物简介

张帆,1989年入读清华水利水电工程系,2000年硕士毕业于经管学院国际金融专业。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长,北京源慧创益投资创始人、董事长。


更多清华公益人的故事

请关注即将出版的《水木清华》

“清华公益人”专题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

校友总会特别策划

“向祖国报告”系列报道。


时代洪流中,

清华人在各自岗位上笃行奋斗,

始终与祖国同向同行。


行动是最好的表白。

向祖国报告,

清华人准备好了!




推荐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